旅游规划设计甲级资质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是哪一年颁发的

《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认定暂行办法》已经2000年11月2日国家旅游局局长办公会议通过,规定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分为甲、乙、丙三级。

微信号:MeetyXiao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甲级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旅游规划设计技术力量雄厚,专业配置齐全,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规划设计人员占规划设计人员总量的比例不小于四分之一,并具有旅游、市场营销、区域规划、环保、城市规划、建筑和道路交通等各专业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规划设计人员;

(二)独立承担过省级(含省级)以上旅游发展规划或五个以上大型旅游区规划; (三)旅游规划设计成果具有国内同领域的领先水平;

(四)注册资金不少于100万元人民币。

申请认定旅游规划设计资质,必须提供下列文件或材料:

(一)法人资格证明;

(二)固定的营业场所证明;

(三)必要的营业设施证明;

(四)相关的规章制度和内部管理制度;

(五)已有的规划设计成果及鉴定;

(六)规划设计人员的专业、学历、职称证明;

(七)相关的科研成果。

城乡规划

城乡规划是各级 *** 统筹安排城乡发展建设空间布局,保护生态和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社会公正与公平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公共政策的属性。

城乡规划是城市 *** 关于城市发展目标的决策,因此尽管各国由于社会经济体制、城市发展水平、城市规划的实践和经验的不同,城市规划的工作步骤、阶段划分与编制 *** 也就不尽相同,但基本上都按照由抽象到具体,从战略到战术的层次决策原则进行。

城乡规划是一个综合性学科,涉及城乡规划、城市规划、区域规划、旅游规划、建筑设计、风景园林、农业经济、生态环保、水利工程等专业。

国家建委关于颁发《城市规划编制审批暂行办法》和《城市规划定额指标暂行规定》的通知

之一章 总则之一条 为统一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审批程序,推动城市规划工作的开展,特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城市规划由所在城市人民 *** 负责制定。规划文件的具体编制,由各城市城市规划部门所属规划设计机构负责;没有城市规划设计力量的中、小城市和镇、县城、由省、市、自治区所属城市规划设计机构协助编制,也可委托有关设计机构协助编制。工矿区规划,由工业主管部门规定,具体编制工作可委托有关设计机构完成。第三条 为了使城市规划编制工作有所依据,城市人民 *** 应先提出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内容,主要是根据城市的地理环境、历史情况、资源条件、现状特点、结合国民经济长远规划和区域规划,原则规定城市的性质、发展方向和规模、城市总体布局和各项建设发展的原则要求,并附城市总体布局示意图。第四条 城市规划按其内容和深度的不同,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设计阶段。

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是:确定城市的性质、发展方向和规模,安排城市用地的功能分区和各项建设的总体布局,选定规划定额指标,制定实施规划的步骤和措施。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近期建设规划是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是实施总体规划的阶段规划,期限一般为5年。

详细规划是总体规划的深化和具体化,它的主要任务是:对近期建设规划范围内的工厂、住宅、交通、市政工程、公用事业、园林绿化、文教卫生、商业网点和其它公共设施做出具体布置,确定道路红线、道路断面和控制点的座标、标高,选定技术经济指标,提出建筑艺术形式要求。第五条 编制城市规划,必须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在编制过程中,要采取展览会、座谈会、调查会等多种形式,听取有关部门和人民群众的意见。第二章 城市规划的基础资料第六条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需要搜集、研究下列基础资料;

(一)城市自然条件及历史资料

1. 规划地区的地形图(比例尺1/10000或1/5000)。

2. 气象资料,包括温度、湿度、降水、蒸发、风向、风速、日照、冰冻等。

3. 水文资料,包括江河湖海水位、流量、流速、水量、被淹没地区界限等。

4. 地质和地震资料,包括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震地质及地震烈度等。

5. 城市历史资料,包括城市的历史沿革、城址变迁、市区扩展、城市规划的历史资料等。

(二)城市技术经济资料

1. 城市及所在地区的自然资源,包括地下矿藏、水资源、燃料动力资源、农副产品资源等的分布位置、数量、开采利用价值等。

2. 城市人口资料。

3. 城市土地利用资料。

4. 工矿、企事业单位的现状及发展资料,包括用地面积,建筑面积,主要产品产量、产值、职工人数、用水量、用电量,运输量等。

5. 对外交通运输部门(铁路、公路、水运、空运)现有及发展用地、职工人数、客货运量等。

6. 各类仓库、货场现有和发展用地等。

7. 高等学校及非市属中等技术学校现有和发展师生员工人数、用地面积等。

8. 科学研究机构现有和发展职工人数、用地面积等。

(三)城市现有建筑物及工程设施资料

1.现有住房建筑面积、居住面积、建筑层数、建筑质量、建筑密度等。

2. 现有公共建筑,包括行政、经济、文化、体育、卫生、生活福利设施等建筑的分布状况、用地面积、建筑面积、建筑质量等。

3. 现有市政工程、公用事业(包括给水、排水、防洪、供电、通讯、煤气、热力、道路、桥涵、市内公共交通等)资料。

4. 现有城市园林、绿地、风景区、名胜古迹的资料。

5. 现有重要建筑物、工程构筑物的设计资料。

6. 城市人防设施的资料。

(四)城市环境及其它资料。

1. 环境监测成果资料。

2. 各厂矿、单位排放废气、废水、废渣的数量和危害情况,城市垃圾数量和分布。

3. 其它影响城市环境质量的有害因素(易燃、易爆、放射性、噪声、恶臭、震动等)的分布状况、数量、危害情况的资料。

4. 地方病及其他有害居民健康的环境资料。第七条 编制城市详细规划,除总体规划阶段所规定的资料以外,还需要搜集、研究详细规划地区的下列资料:

(一)现状人口详细资料,包括人口密度、人口分布、人口构成、平均每户人数等。

(二)近期建设项目资料,包括基建投资、修建量、生产规模、用地面积、职工人数等。

(三)土地现状利用资料(用1/2000或1/1000图纸表示)。

(四)建筑现状资料,包括工业和民用建筑的建筑质量、层数、用途等(用1/2000或1/1000图纸表示)。

(五)工程设施及管线现状资料。

(六)地形图(比例尺为1/2000或1/1000)。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可以作为审图依据吗

编制深度规定符合与否城乡规划设计文件编制深度,仅仅是审图必备城乡规划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的基础条件之一城乡规划设计文件编制深度

审图依据是国家相关规范(特别是强条要求)城乡规划设计文件编制深度,及当地住建委有关的政策规定。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6版 什么时候执行

2016年版规定与2008年版规定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新增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的内容。 ——新增装配式建筑设计内容。 ——新增建筑设备控制相关规定。 ——新增建筑节能设计要求,包括各相关专业的设计文件和计算书深度要求。 ——新增结构工程超限设计可行性

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的专家解读

《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专家解读——强化依法治建 保证质量水平 促进可持续发展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董事长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沈小克

2015年6月12日,新修订的《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以国务院令第662号发布。原《条例》自2000年9月25日发布至今已15年,对规范工程勘察设计活动,保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是工程建设中涉及工程勘察设计活动的一部基础性法规,工程建设的各方主体均应共同遵守。依法依规开展工程勘察设计活动,是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和效益的重要基础。

本次修订的重点内容是增加了对违反《条例》第二十五条的罚则,体现在修订后的第四十条,本条规定:违反本条例规定,勘察、设计单位未依据项目批准文件,城乡规划及专业规划,国家规定的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深度要求编制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文件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1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工程质量事故或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情节严重的,吊销资质证书;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这项修订不仅是对原《条例》内容的补充,更体现了建设工程管理的新导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一、新《条例》的修订体现依法建设的要求。

工程勘察设计是工程建设的灵魂,是贯彻落实国家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促进先进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关键环节。依法进行勘察设计是依法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工程建设领域贯彻落实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具体体现。勘察设计单位在进行工程勘察设计活动时,应确保勘察设计活动在合法条件下进行,防止不科学选址和可能造成环境资源破坏的建设工程给事故灾害埋下隐患。

二、新《条例》的修订体现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安全和效益的要求。

工程勘察设计作为工程建设的先导,是提高建设项目投资效益、社会效益和保障工程质量安全的重要保证。勘察设计文件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深度要求,符合国家标准规范特别是强制性标准要求,这是保证勘察设计质量水平,从而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的基本要求。新《条例》的修订强调勘察设计成果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勘察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要求,以严谨科学的职业精神确保勘察设计成果质量。

三、新《条例》的修订体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要求。

城乡规划和专业规划体现了不同地区和行业的发展方向,包含对环境和生态保护的要求。新《条例》的修订,强调编制设计文件应依据城乡规划和专业规划,引导工程设计工作要更加注重工程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确保工程建设项目质量安全的同时,充分考虑地域、人文、环境、资源等特点,注重环境保护,促进人类工程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