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有与无——城市建设的辩证法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民日益增长的居住需求,使得城市建设的一些问题暴漏出来。有的街区景有了、人没了;有的街区商业发展有了,传统文化没了;有的街区高楼大厦有了,绿地公园没了,等等这些问题给城市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微信号:MeetyXiao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老子“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辩证哲学思想,给了我们启迪和城市建设的新思路。“有”能给人用,“无”才能使其有用,城市的建设要注重高楼大厦的建设、商业街区的发展,也要注重精神文明的建设、生态环境的保护。看的见的发展与看不见的发展同步协调,才能彰显一个城市正真的价值,才能给市民带来幸福感、归属感和安全感。

        城市基础建设以为利,精神文明建设以为用。一个城市看的见的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商业街区、居住小区、广场公园等,看不见的是精神文明的建设,历史文化、城市特色、市民素质。城市的真正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基础设施的完善与繁华,还体现在精神文明的丰富。城市的规划与建设,要结合自身的历史文化、地域风俗,形成城市文化特色;要结合市民的生活所需,合理布局公共场所与设施。对于规划与建设方案的评价,应避免单纯的以经济利益或者单一审美为标准,误入空发展却不实用的歧途。基础设施的建设离不开精神文明的建设,两者相结合,日益进步的现代化基础设施才能发挥出有用的价值。精神文明建设看似空洞、无用,实则缺不得。因此,在城市发展中要注重历史文化的保护,要注重民风民俗的传承,要注重市民素质的提升。

        经济发展以为利,生态保护以为用。十八大以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等环保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城市的建设中我们更需要的是把这些理念进行践行。城市建设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实现居住环境的现代化、宜人化,不能片面的追求经济发展,而牺牲生态。雾霾当空蓝天难见,大雨过后道路漫水等城市病在近几年严重影响市民生活,制约城市发展。面对生态的破坏,我们不得不用更多的资金,人力去恢复。因此,在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时,不能仅仅看到经济效益的有用之处,还要将“生态平衡”这个无形无价的概念放在心头。片面追求有用的经济效益,而忽视无形无价的生态,其结果是竭泽而渔,无鱼可渔。城市经济发展离不开生态保护,充分发挥经济发展给生活生产的便利,需要重视生态的无形价值。

        城市的发展是为了给人民提供更加有幸福感、归属感和安全感的居住环境。追求经济指标、商业发展、建筑形式美等有形价值的同时,还要重视无形价值的提升,譬如精神文明建设,文化的传承与丰富,生态的保护等等。无形的价值提升了,有形的城市建设与发展才能正在有用。有能给人用,无才能使其有用,有与无缺一不可。

编制城市规划的依据有哪些?

你的回答,可以分解为几个方面。

首先,城市规划包含2个层面,5个阶段。2个层面是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5个阶段,如果按编制规划的话可以说是:纲要、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分区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

其次,编制这5个阶段的规划的依据个不一样。当然首先都是以国家颁布实施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为依据,城镇总体规划主要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建设部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用地标准》(GBJ 137-90)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

建设部《关于加强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实施工作的通知》[2003]43号

省级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

市级“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其他相关国家法规、法律编制

总体规划的依据和城镇体系差不多,不同的是他要以城镇体系规划为依据,以上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以及近期建设规划、绿地规划、道路交通、环卫、土地利用等专项规划做参考。

详细规划的话,都以总体规划为依据,也包含了上述国家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文件、地方方针政策。具体就不重复啰嗦了。

希望能给你有所帮助,

城乡规划

城乡规划是各级政府统筹安排城乡发展建设空间布局,保护生态和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社会公正与公平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公共政策的属性。

城乡规划是城市政府关于城市发展目标的决策,因此尽管各国由于社会经济体制、城市发展水平、城市规划的实践和经验的不同,城市规划的工作步骤、阶段划分与编制方法也就不尽相同,但基本上都按照由抽象到具体,从战略到战术的层次决策原则进行。

城乡规划是一个综合性学科,涉及城乡规划、城市规划、区域规划、旅游规划、建筑设计、风景园林、农业经济、生态环保、水利工程等专业。